賴仲方,名碩,字仲方,晉太尉相國賴匡之子。南北朝宋元嘉年間(424—453年)歸隱桴源(即今寧都縣肖田桴源村),又從桴源遷赤竹坪(亦名赤竹坪,即今寧都縣治梅江鎮高坑村),即今寧都縣治,築室開基,因號「築寶翁”,實為賴氏在縣治(雪竹坪)的始祖,隋開皇十八年(西元五九八年),赤竹坪改為縣治,因州治舊名雪竹坪,原系賴氏地基,故設祠永祀賴氏祖先,也因此稱賴仲方為寧都縣城奠基者。(《寧都直隸州志》有記)。墓基坐南朝北,墓面寬6米,高3米,墓堂徑3.5米。墓園佔地60平方公尺。花崗石釩嵌墓面,青石碑三逼,始建於隋代,歷代屢修。現存墓為1995年賴氏後裔重修。
賴仲方為寧都賴氏始祖,賴仲方除了賴氏族人,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是,講到賴布衣大家應該不陌生,賴布衣著名的賴公撥砂法,相信也是學風水必修的課程。賴文俊,字太素,號布衣,宋時贛南定南縣鳳崗村人,係曾文辿之孫女婿,著有《催官篇》一書。
其實賴氏更早進入寧都的人,為忠誠公至今有一千七百餘年,《桴源賴氏族譜》有賴忠誠公的記載:「賴忠,字忠誠,任蜀漢都尉、太常卿。公生於後漢(蜀漢)建興十四年丙辰(西元236年),豐寧縣平寧里徙揭陽之桴源,歿於永熙戊午年(西元298年,)二月十八日,葬三都熱水,火龍吐珠形,丑山未兼癸丁三分。」《桴源賴氏初修族譜》同時也是寧都最早的家譜,為唐長安二年(702年)所修。墓碑和族譜均記載其始祖為賴忠誠,依年代是文字記載中,為最早遷入寧都的漢人,西晉永嘉年間,賴忠自潁川徙居桴源,忠誠公見桴源山青水秀,遂卜居焉。
因此,賴氏寧都始祖仲方墓,從隋代始建,距今約有一千五百年歷史,坐未山丑向,左辛戌、壬子交匯於梅江水由左倒右,水口丙午。
此墓距離唐代孫誗墓外明堂不遠處,背靠來龍之山金星體,其山形奇特如飛鵝形,亦為稱飛鵝過江,又名伏地獅形,收梅江逆水發得快,莫怪乎孕育出以撥砂法出名的賴布衣,祖墓至今保存完整,的確難能可貴。
考察時原址外環境已面目全非,這要求我們考古一樣還原到原生態環境,寬平明堂,群山環抱,秀峰林立,祖山個字落脈,後龍蜿蜒伸展,貪狼變星,來龍展肩、開帳,左長右短,過峽起伏有力,騰起高峰,如飛鵝昂頭,落脈下行至平坡處結穴,與遠處秀峰遙遙相望,東龍起伏跌斷,左砂向右,右砂向左,纏護交鎖,明堂平正,垣局周密,朝山特來,俯伏順從,山停水止,兩水夾流,左水到右(左辛戌、壬子)交匯於梅江水 ,水口艮寅,龜蛇鎖水口。經測坐向:未山丑向。
台湾风水师陈哲雄先生的点评无异:“此地,有尊貴之祖山,有生動活潑、展肩、開帳、束氣、過峽之來龍,有皆自本身龍開帳而延展之左右龍虎砂,有龍虎砂彎環抱護,向穴開面開窩,纏繞交鎖,有展誥山特朝,有眠弓案山照應,兩水夾流,層層天梯水逆朝,四水匯聚,有龜蛇獅象守水口,又有大江障空補缺,明堂平正,四山環拱,垣局週密,藏風聚氣,左右貫耳,十字天星,乘氣接脈,葬乘生氣,故為形局完整,山停水止,到頭專結,稀世難得之真龍真穴大地理。”
就堪輿的觀點看,賴布衣的祖先仲方公之墓,不僅具有地方開拓史的文物價值,更難得是:為一祖山尊貴,來龍生動,龍虎交鎖,明堂圓淨,垣局週密,山水秀麗,朝案有情,龜蛇獅象,水口關固之真龍真穴大地理。
古墓概況
隋賴仲方墓位於劉坑鄉高坑村南500米,距縣城3公里許,建於隋代,屬於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賴氏寧都始祖仲方墓,在公路邊一個名叫馬家坎鄉高坎村日夜加油站旁的永枫岗,墓坐西南,向東北,為一平洋格局。該墓賴氏後裔己繁衍百萬人口,散居各地,但該墓每年照常風光掃墓。
直行2-3里就到了凤岗村,这里就是赖布衣出生地和故居,还有赖布衣亲做的位于江西省龍南縣南享鄉龜湖村賴泰重夫婦合葬墓,为坐南向北之地,穴似一高椅,為一將帥格局之風水寶地,該墓自宋代至今八百多年,子孫繁衍三十多代,人丁六萬多人,目前散居各省與國外。經當地人稱.目前該縣政府機構裡大小官員中,賴泰重派下後裔占有一半。祖墳風水確能扶蔭子孫之吉凶禍福,且其影響力是久遠且多代的。
考察古墓一定要進行復原工作,那就是做一番復原名地當時的生態環境,也就是當時的山水情勢。不過走到墓地前一看周圍環境已面目全非,因修建公路斬斷這個名地的右砂,也就是說聞名天下的「飛鵝過江」形已不復存在,形毀神不在,空留下一個斷臂的飛鵝,從此無力過江。
站在山巔,俯瞰山下,山水走勢,一目了然,春風拂面,心曠神怡。賴氏祖墳後龍雄健有力,巒頭上部尖形,有人稱其為貪狼星,也有人說是變體貪狼,才孕育賴布衣這樣的怪才,好好的縣官不做,棄官遊山玩水,玩起風水來,不過筆者認為賴布衣骨子裡浸漬著祖先遺傳下來自由豁達的天性。定睛一看,龍脈一路下來,起伏跌斷,富於變化,龍脈到頭再次舉頂,而降脈結穴,於是墳頭突起,(故又名伏地獅形),如飛鵝昂首,兩側砂如同伸展的翅膀,撲過騰欲飛過江。朝山特來,俯伏順從;四山懷抱,明堂平正,垣局周密,眾水匯聚;水口緊鎖,呈龜蛇獅象形。
這千年名地現在因修建公路一去不復返。所以,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風水寶地,因外在變化而改變,好的會變壞的,壞的也許會變好,“風水大師”可以保證東家風水世代不敗是不可能的事情。
《賴氏始祖仲方公墓表》
公諱碩,字仲方,晉太尉相國茹公諱匡之子也。 (劉)宋元嘉間(424-453年),公避地寧都之桴源,最後愛赤竹坪佳勝,遂築室居焉。生三子,長徽次鬱幼燦。徽生辰早逝,鬱生定,任潭州轉運使,家潭州。燦生七子,皆才器軼事,富甲郡邑。人知其居址地脈所徵,有司奏請遷陽田營縣治於赤竹坪。官嵐內多先世墓地,牧此地者,咸稱不吉,奏建三廟,額稱華表、靈山、神司,則祀徽公兄弟三人也。燦公諸子,鹹徙他邑。獨長子昭,承祖業,子孫錯處鄉城。
寧都賴氏皆燦公之後,以碩公為肇基之祖。康熙丁亥(1707年)賴氏修家乘,兵燹之餘,遺文殘缺,請予追表碩公之墓。依賴氏原始祖叔穎公,為周文王第十九子,封於賴。至春秋,為楚所並,子孫以國為氏,散處吳楚之交,代有顯仕。碩公為相國子,生長紈綔,有田園之樂,宮室之美,玩好器械之供,妻妾僕隸輿馬之跋。安土重遷,情所必至。當其時,盜賊環於外,姦臣擅於內,更姓改物之際,名家華冑,鈰首僇辱者不知其幾。公獨具先知之哲,視富貴如敝履,擇地而蹈,不辭播越勞瘁,以保其身名,昌其後嗣,豈非豪傑之士哉!公歿,葬歸仁裡麥畬埏,地肖飛鵝形。予表其概,告其後之人。
縣禀生梅江後學楊龍泉一水氏頓首拜撰清康熙丁亥(1707年)
【忠誠公仲方直下裔孫昭派漢超房江西寧都文生摘自桴源族譜並註譯】
賴氏寧都祖墳碑記
重修忠誠祖墓記
歲乙酉(1825年),合族議修仲方祖墳墓,以位下子姓著、仁、儀、繹四房聚趙攘事桴源,仲方祖隱居地也,舊葬有遠祖忠誠公墓。而居者遠近百十里皆仲祖三世孫度公後裔,春秋醮掃不缺。二月中旬,溶清偕族人為仲祖事特來茲土瞻拜之餘,見墳石崩散,荊竹叢生,山後龍脈被人挖削,惻然心傷。是時,著房溶清、星北,仁房集珍、拔真,繹房召詠等,仝聚雪溪公祠,乃議仲祖墳墓宜修,而所由來之祖,尤不可不修。遂商之四房家庭一齊擇吉,均於十月鳩工,披榛斬棘,碑墓重新,墳之前後,用堅石羅固,並清四至山界,填補龍脈,誠要務也。
夫公為仲方翁六世祖,一脈流傳,淵源固有所自。後仲祖遷居雪竹坪,子孫蕃衍,皆所自出。故予族以仲方公為肇基之祖,第自七宣開衍,或散處各鄉,或徙居他邑,幾有疏典忘祖之虞,獨長孫昭字宣著,留守雪竹坪墳塋,三孫度字宣儀,仍歸桴源故地,長奉先靈。今日之舉,合四房子姓踴躍將事,而賀財不計遠邇,無殊家族和聚,殆公之靈爽式,憑千百年而未有艾歟!
據舊碑載:「公生於後漢(蜀漢)建興十四年(236年)八月十二日戌時,自活州豐寧縣平寧裡徙揭陽之桴源。歿於(西晉)永熙戊午年(298年)二月十八日,葬三都熱水火龍吐珠形,醜山未兼丁癸三分。特述重修之由,言其概,以志不朽雲。
四十三著房裔孫溶清謹識清道光五年乙酉歲(1825年)孟冬月榖旦
【忠誠公仲方直下裔孫昭派漢超房江西寧都文生摘自桴源族譜並註譯】
“風水寶典” 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章、圖片、視頻等)在本平臺呈現,旨在為用戶提供多樣化的文化和傳統知識參考。但需明確的是,此部分內容所涉及的風水學說等觀點,僅作為一種傳統觀念和文化現象的呈現,不代表本站對於風水等觀念的科學性、真實性及實用性的認可或支持,其不具備任何絕對的科學依據來指導人們的實際生活決策。
本站所展示的 “風水寶典” 內容資料來源廣泛,包括但不限於公開的傳統文化典籍、學術研究資料、民間流傳素材以及部分用戶投稿等。我們始終尊重知識產權和版權,在資料收集和整理過程中,盡力遵循合理使用和合法引用的原則。然而,若存在任何因資料使用不當導致的侵權問題,請相關權益方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秉持積極負責的態度,在核實情況後,第一時間採取相應措施,如刪除侵權內容、更正引用來源等,以妥善解決問題並維護各方合法權益。
本站致力於傳播積極、正面、合法且具有文化價值的各類信息,同時也提醒廣大用戶在面對包括 “風水易” 在內的各類傳統觀念和知識時,應保持理性、客觀的態度,審慎看待其內容,避免過度依賴或盲目遵循其中某些未經科學驗證的觀點,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導或損失。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