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習俗“破地獄”之深度研究

中國民間習俗“破地獄”之深度研究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與目的

破地獄習俗作為民間信仰和喪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華人社會中流傳已久,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寄託。它不僅是一種宗教儀式,更反映了人們對生死、輪迴、孝道等觀念的理解和踐行。破地獄習俗起源於佛教「目連救母」的故事,目連以法力打破地獄,救出母親的亡魂,其孝心受到後世的歌頌。道教將這一破地獄的行為演變成法事,在清代時,破地獄法事於廟宇中進行,其後傳至民間,流行於四川、香港、廣西、廣東、浙江等地。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破地獄習俗的起源、發展脈絡、具體流程以及其所蘊含的文化意義,通過對不同地區破地獄習俗的比較分析,揭示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變和差異。通過對破地獄習俗的研究,能為民間信仰和喪葬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資料,豐富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

1.2 研究方法與範圍

本研究主要採用文獻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田野調查法相結合的方式,全面深入地探究破地獄習俗。文獻研究法上,廣泛搜集和分析各類相關文獻,包括古代典籍、方志、學術著作、研究論文等,梳理破地獄習俗的起源、發展歷程和文化內涵,為研究提供扎實的理論基礎。案例分析法上,挑選具有代表性的地區和個案,深入剖析破地獄習俗在不同地域、不同家族中的具體表現形式和特色,總結其共性和差異。田野調查法上,深入到破地獄習俗流傳較廣的地區,如香港、廣東、廣西等地,親身參與相關儀式,與當地民眾、喃呒師傅等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獲取第一手資料,真切感受破地獄習俗的實際操作和文化氛圍。

研究範圍主要聚焦於華人社會中破地獄習俗的流傳地區,重點研究香港、廣東、廣西、浙江、四川等地的破地獄習俗,包括其儀式流程、參與人員、所需道具、文化寓意等方面。同時,也將關注破地獄習俗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以及在現代社會中的生存狀態和發展趨勢,探討其與現代文化、價值觀的融合與衝突。

 

二、破地獄習俗的起源

破地獄習俗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的宗教信仰和神話傳說,其核心源頭是佛教的「目連救母」故事,這一故事在流傳過程中,被道教吸收並演變為道教科儀,成為破地獄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民間信仰和喪葬文化的需求也促使破地獄習俗不斷發展和完善,最終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破地獄習俗。

 

2.1 佛教淵源 - 目連救母的故事

破地獄習俗的源頭可追溯至佛教的「目連救母」故事。據《佛說盂蘭盆經》記載,目連是釋迦牟尼佛的神通第一弟子,他以「天眼通」見其亡母墮落在「餓鬼道」中受苦,自己道力有限,不能救母脫苦,於是求佛救度。佛告以於七月十五僧自恣日,設「盂蘭盆齋」供養十方眾僧,憑藉眾僧的集體道力,解救其生母「得脫一切餓鬼之苦」 。目連依言而行,果然救得了他母親。

這個故事體現了佛教的救贖思想和孝道觀念。在佛教中,救贖是通過修行和慈悲心來實現的,目連為救母親,不惜求助於佛陀和眾僧,展現了他的孝心和救贖的決心。而佛教的救贖思想也在這個故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即通過眾僧的功德和慈悲心,幫助眾生擺脫苦難,獲得解脫。此外,「目連救母」故事也反映了佛教的因果報應觀念,即人的行為會產生相應的果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目連的母親因為生前的惡行,死後墮入餓鬼道受苦,而目連則通過自己的孝心和修行,最終救母脫離苦海。

 

2.2 道教演變 - 從佛教故事到道教科儀

道教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佛教的「目連救母」故事,並將其演變為破地獄法事。在道教中,破地獄法事是一種重要的科儀,旨在幫助亡者擺脫地獄之苦,獲得超生。破地獄法事的演變過程,體現了道教對佛教文化的融合和創新。

道教破地獄法事最早可能出現於唐代,當時道教的齋醮科儀已經相當發達,吸收了佛教的一些元素,如盂蘭盆會等。在這個背景下,道教將「目連救母」故事中的破地獄情節引入到齋醮科儀中,形成了破地獄法事。在宋代,破地獄法事已經成為道教齋醮科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儀式流程和內容也逐漸豐富和完善。

道教破地獄法事的儀式流程通常包括搭建道場、誦經祈禱、踏罡步斗、劍破地獄等環節。在搭建道場時,道師會在場地上設置神壇、香案等,擺放道教神靈的神像和牌位。誦經祈禱時,道師會誦念道教經典,如《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等,祈求神靈的庇佑和幫助。踏罡步斗是道教法事中的重要環節,道師會按照特定的步伐和節奏行走,象徵著踏破地獄的種種障礙。劍破地獄是破地獄法事的高潮部分,道師會手持寶劍,刺破象徵地獄的門戶,象徵著打破地獄的束縛,解救亡者的靈魂。

道教破地獄法事的演變,不僅體現了道教對佛教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也反映了道教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和變化。在這個過程中,道教不斷豐富和完善破地獄法事的儀式流程和內容,使其更符合道教的信仰和理念,也更能滿足民眾的精神需求。

 

三、破地獄習俗的分布與發展

 

3.1 地域分布特徵

破地獄習俗在中國多地及東南亞部分地區均有流傳,其中四川、香港、廣西、廣東、浙江等地尤為盛行。在不同地域,破地獄習俗呈現出各自的特色。

四川地區的破地獄習俗在清代從廟宇傳入民間後,在城鎮和農村廣泛流傳,尤其以內江、隆昌、高縣等地較多。當地的破地獄法事通常由道士主持,法事場地會搭建起象徵地獄的場景,如用竹籬笆圍成地獄形狀,上面貼滿各種鬼卒的圖像。法事過程中,道士會身穿道袍,手持法器,誦念經文,引領亡者的靈魂擺脫地獄的束縛。四川的破地獄習俗中,還會有一些獨特的元素,如使用 “血盆經”,這是專門為女性亡者超度時誦念的經文,據說女性生前大多有月經等血污,死後會墮入血盆地獄,誦念 “血盆經” 可以幫助她們擺脫血盆地獄之苦。

香港的破地獄習俗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並且與當地的社會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在香港,破地獄儀式通常在殯儀館或喪家的靈堂中進行,由喃呒師傅主持。喃呒師傅是介於道教和佛教之間的民間宗教人士,他們的服飾和儀式既有道教的元素,也有佛教的影子 。香港的破地獄儀式中,常用的道具包括桃木劍、法鈴、法鼓等,以及象徵地獄的瓦片、火盆等。儀式開始時,喃呒師傅會誦念《破地獄真經》,以震懾邪靈;然後在靈堂中間放置小火盆,在火盆周圍圍上九塊瓦片,象徵九層地獄和業火;接著進行 “踏罡步斗”,即按照特定的步伐繞著火盆行走,象徵引導亡者靈魂;再用桃木劍擊碎瓦片,象徵打破地獄之門;最後,喃呒師傅會抱著先人的薦位,含一口清水噴向火盆,當火盆里的油遇到水花騰起大火,師傅一躍而起穿騰而過,象徵帶逝者脫離地獄火海。

廣西的破地獄習俗在儀式流程和性別差異上有其獨特之處。在廣西,破地獄是打道場的組成部分,在道場正式開始前舉行。女性破大地獄,又稱 “破血盆”,需在室外找一個較平坦的地方舉行。首先由孝兒根據道士的指點用石灰在地上畫一個八卦圖,在八卦圖形中擺 36 碗米、36 個齋粑、36 個銅錢,在圓形八卦的正中擺一個臉盆,裡面盛清水,臉盆上面橫架一個火鉗,火鉗上擺一雙布鞋。儀式開始時,道公與孝子均需打赤腳,由道公引路,孝子緊隨,先由八卦陣的生門進去,從死門出來,再從死門進,從生門出,最後將臉盆打爛丟掉。對男性死者所做的破小地獄在室內進行。由道公在棺材底下的地板上按八卦圖形用石灰畫出若干圓圈,在此周圍放六碗米。然後由道公念經破除東、南、西、北、中五方,請五方佛主五方門神開路,使亡魂能夠在五方順利行走 。

廣東的破地獄習俗與香港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在廣東部分地區,破地獄儀式會在喪家的庭院或祠堂中進行。儀式中,除了常見的誦經、踏罡步斗等環節外,還會有一些地方特色的表演,如舞獅等。舞獅在破地獄儀式中被認為具有驅邪鎮煞的作用,能夠為亡者的靈魂開路,使其順利通過地獄的重重關卡。此外,廣東的破地獄習俗中,親友的參與度也很高,他們會在儀式中幫助孝子完成各個環節,表達對逝者的哀悼和祝福。

浙江的破地獄習俗在儀式流程上有其獨特的順序和象徵意義。在浙江的一些地區,儀式開始前,人們會在大廳中搭建一個畫有牛頭夜叉的地獄架子,架子內放置死者的神位。道士手持仙帚和寶劍,孝子們則緊緊跟隨道士,繞著地獄架子緩緩轉動。道士口中念念有詞,從第一重地獄唱到第十八重地獄,唱罷,道士猛地用寶劍刺破地獄門,取出死者的神位,交給孝子。孝子雙手捧著神位,緊跟道士飛奔而轉,先倒旋三圈,再順旋三圈,然後喝血污湯。血污湯是放在圓中的一碗糖水,兒女們各自跪著喝一口血污湯,輪到最後一個喝血污湯的人,不准用手,只准用牙齒咬住碗沿,把碗翻撲,接著道士念念有詞,用寶劍把碗刺破,算是兒孫們把亡靈從血污池中救了出來。

這些地域分布特徵的形成,與當地的宗教信仰、歷史文化、地理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不同地區的破地獄習俗,不僅反映了當地民眾對生死、輪迴等觀念的理解和表達,也體現了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3.2 發展歷程 - 從廟宇到民間

破地獄習俗最初源於佛教的 “目連救母” 故事,被道教吸收演變為道教科儀後,在清代時主要在廟宇中進行。當時的破地獄法事是由專業的道士主持,作為廟宇宗教活動的一部分,具有較高的宗教儀式性和莊嚴性。廟宇中的破地獄法事通常是為了超度亡魂、祈求福祉,參與者多為信徒和香客,法事的場地、道具、流程等都有嚴格的規定和要求。

隨著時間的推移,破地獄法事由廟宇逐漸傳至民間。這一傳播過程與民間信仰的興起和發展密切相關。民間百姓對於生死、輪迴等問題充滿敬畏和好奇,破地獄習俗所包含的救贖、孝道等觀念,正好契合了民眾的精神需求。俗家弟子在這一傳播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們將廟宇中的破地獄法事帶到民間,並根據民間的實際情況和文化特色,對法事的流程、形式等進行了一定的調整和創新。

在民間,破地獄習俗得到了更廣泛的流傳和發展。它不再局限於廟宇的特定場合,而是成為了喪葬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間的喪葬活動中,破地獄法事被認為可以幫助亡者擺脫地獄之苦,順利往生,因此受到了人們的重視。破地獄習俗在民間的發展過程中,也融入了更多的地方文化元素和民俗特色,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域風格。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破地獄習俗也經歷了不同的發展變化。在近代,隨著社會的變革和文化的交流,破地獄習俗受到了一些新思想、新文化的衝擊,其傳播和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然而,由於其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民眾基礎,破地獄習俗在民間仍然得以延續和保留。
到了現代社會,破地獄習俗在一些地區仍然保持著較高的活躍度。雖然受到現代化和科學思想的影響,部分民眾對破地獄習俗的信仰程度有所降低,但它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現象,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在一些地方,破地獄習俗被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和傳承,成為了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載體。同時,破地獄習俗也在不斷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在儀式形式、參與方式等方面進行了一些創新和改變,以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

 

3.3 香港地區的特殊發展 - 以 “三狼案” 為契機

香港地區的破地獄習俗在發展過程中,有一個特殊的事件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那就是 “三狼案”。1959 年 6 月,著名富商黃錫彬之子黃應求被綁架,綁匪割下他的耳朵寄到黃宅索要贖金,在黃錫彬還未及商討贖金時,黃應求在逃跑期間被綁匪殘忍殺害,埋屍荒野。兩年後,黃錫彬本人也被同一伙人綁架,並被告知兒子已被處死。此後,新界元朗居民鄧天福也被這群綁匪殺害。這一系列案件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社會轟動,各大報紙紛紛報導,警方卻毫無頭緒。最終,因綁匪內訌,案件才得以告破,原來所謂的 “野狼幫” 實際上只有三個人,分別是賭徒、司機和電影化妝師,其中一人還是黃錫彬的遠房親戚。

“三狼” 被逮捕後,警方在淺水灣一處山坡挖出鄧天福和黃應求的屍骨。黃家人在悲痛中接受了黃應求死亡的事實,開始籌備他的喪禮。為了能讓黃應求早日得到安息,在親友的介紹下,黃家人找到九龍青松山仙觀的幾十位道長和居士,在當時位於灣仔的萬國殯儀館舉行超度。由於黃應求是遇害身亡,屬於橫死,道長們建議家屬加入 “破地獄” 這場法事。

1961 年 12 月 15 日,萬國殯儀館舉行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場 “破地獄” 法事。黃府是大戶人家,喪禮辦得極其隆重,光是紙紮製品就有洋房、汽車、私家轎子、轎夫、丫鬟、長達七尺的金銀橋、望鄉亭等等,還有一個大型 “破獄神”,花費高達一千多元,相當於當時一個普通工人月薪的 3 - 4 倍。喪禮當晚七時,黃家人先是到淺水灣黃應求埋屍的地點,在喃呒師傅的指引下,用生公雞進行招魂,再回殯儀館辦破地獄儀式。據當時的報導,那晚主持的道侶多達 30 名,儀式主要的道具和流程與現在常見的破地獄儀式差不多,重點環節是用法杖將代表 “九層地獄” 的瓦片擊碎,象徵把死者從地獄里救出來,但當時沒有 “跳火盆” 的動作。

這場隆重的法事、罕見的破地獄儀式,再加上轟動一時的 “三狼案”,吸引了眾多好奇的普通市民,當晚擠到殯儀館外想要一探究竟,人多到一度需要警員來維持秩序。破地獄儀式第二天,黃府繼續為黃應求舉辦 “家奠”,作最後告別,也是這一天,三狼案被告被提告,被控以謀殺、武力扣押和勒索等罪名,並在不久後被判處縊首死刑。

“三狼案” 引出的黃應求喪事破地獄法事,成為了香港破地獄習俗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此後,破地獄法事在香港逐漸普及,成為了殯儀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是 “打齋必備”。這一習俗的普及,不僅反映了香港民眾對生死、輪迴等觀念的重視,也體現了破地獄習俗在香港社會中的文化意義和精神價值。它不僅是一種宗教儀式,更成為了香港民眾表達對逝者的哀悼、祈求逝者安息的一種方式,融入了香港的地域文化和社會生活之中。

 

四、破地獄習俗的儀式流程

 

4.1 典型儀式步驟解析

以香港地區的破地獄儀式為例,其典型的儀式步驟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和象徵意義。

在儀式開始前,喃呒師傅會精心準備各種道具,包括誦念的《破地獄真經》、用於象徵業火的小火盆、代表九層地獄的九塊瓦片、驅邪的桃木劍以及引導先人的白旙等 。這些道具在破地獄儀式中各自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整個儀式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儀式正式開始,喃呒師傅首先會莊重地誦讀《破地獄真經》。在誦經過程中,師傅的聲音低沉而有力,一字一句都充滿了對神靈的敬畏和對亡者的祝福。這段經文被認為具有神聖的力量,能夠震懾邪靈,為接下來的儀式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氛圍,使亡者的靈魂能夠在神聖的護佑下,順利地進行超度。

誦經完畢,師傅會在靈堂的中央小心翼翼地放置小火盆,並在火盆的周圍仔細地圍上九塊瓦片。這一舉動寓意深刻,小火盆象徵著業火,熊熊燃燒的火焰代表著地獄中的痛苦和煎熬;而九塊瓦片則象徵著九層地獄,每一層地獄都有其獨特的苦難和考驗。這樣的布置,將地獄的景象具象化,讓人們更能感受到亡者靈魂所面臨的困境。

接下來,喃呒師傅會開始進行 “踏罡步斗”。這是一個極具儀式感的環節,師傅會按照特定的步伐,繞著火盆緩慢而有節奏地行走。每一步都踏得堅定有力,仿佛在與神靈進行著某種神秘的溝通。這種特定的步伐,被稱為 “罡步”,它是道教法事中常用的一種步法,據說可以借助星辰的力量,引導亡者的靈魂走向光明。如果有多個喃呒師傅共同做法,他們會圍繞著火盆,形成一個有序的隊列,一起踏罡步斗。在這個過程中,師傅們的動作協調一致,口中還會念念有詞,祈禱神靈的庇佑和指引。

踏罡步斗完成後,喃呒師傅會手持桃木劍,開始進行破瓦驅邪的環節。師傅會先揮舞桃木劍,劍鋒在空中劃過,發出呼呼的聲響,象徵著驅逐邪靈。桃木劍在道教文化中被視為具有辟邪驅鬼的神聖力量,它可以斬斷邪惡的力量,為亡者的靈魂開辟出一條通往解脫的道路。隨後,師傅會用桃木劍用力擊碎瓦片,瓦片破碎的瞬間,發出清脆的聲音,這象徵著打破了地獄之門,亡者的靈魂從此得以脫離地獄的束縛。

最後,是整個儀式的高潮部分 —— 躍火超脱。喃呒師傅會雙手緊緊地舞動代表引導先人的白旙,白旙在空中飄舞,仿佛是引導亡者靈魂的旗幟。同時,師傅會抱著先人的薦位,含一口清水,然後用力噴向火盆。當火盆里的油遇到水花時,瞬間騰起熊熊大火,火光沖天。在這火光之中,師傅會果斷地一躍而起,穿騰而過。這一動作乾淨利落,充滿了力量感,象徵著帶逝者脫離了地獄火海,完成了整個破地獄的儀式。從此,亡者的靈魂將得以超度,前往美好的彼岸。

 

4.2 不同地區流程差異對比

破地獄習俗在不同地區呈現出多樣的流程差異,這些差異反映了各地獨特的文化特色和宗教信仰。

浙江地區的破地獄流程在一些環節上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儀式開始前,人們會在大廳中精心搭建一個畫有牛頭夜叉的地獄架子,這個架子造型逼真,牛頭夜叉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將地獄的恐怖景象展現在人們眼前。在架子內,會放置死者的神位,神位代表著亡者的靈魂所在,是整個儀式的核心。道士手持仙帚和寶劍,仙帚輕輕揮舞,仿佛在驅除周圍的邪氣;寶劍則寒光閃閃,象徵著無堅不摧的力量。孝子們則緊緊跟隨道士,繞著地獄架子緩緩轉動。道士口中念念有詞,從第一重地獄唱到第十八重地獄,每唱到一層地獄,都會詳細描述地獄中的苦難和懲罰,讓人們深刻感受到地獄的恐怖和亡者靈魂的痛苦。唱罷,道士猛地用寶劍刺破地獄門,這一動作乾脆利落,象徵著打破了地獄的束縛。取出死者的神位後,交給孝子。孝子雙手捧著神位,緊跟道士飛奔而轉,先倒旋三圈,再順旋三圈,這個動作寓意著亡者的靈魂在經歷了地獄的磨難後,即將得到解脫。然後,孝子們要喝血污湯。血污湯是放在圓中的一碗糖水,兒女們各自跪著喝一口血污湯,輪到最後一個喝血污湯的人,不准用手,只准用牙齒咬住碗沿,把碗翻撲,接著道士念念有詞,用寶劍把碗刺破,這一過程被認為是兒孫們把亡靈從血污池中救了出來。血污湯在浙江的破地獄習俗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它象徵著洗淨亡者生前的罪孽和血污,讓其靈魂得以清淨。

廣西地區的破地獄流程則因死者性別的不同而有所區分。女性破大地獄,又稱 “破血盆”,需在室外找一個較平坦的地方舉行。首先由孝兒根據道士的指點用石灰在地上畫一個八卦圖,八卦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符號,它代表著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和陰陽平衡。在八卦圖形中擺 36 碗米、36 個齋粑、36 個銅錢,這些物品都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米和齋粑代表著食物,象徵著供養亡者的靈魂;銅錢則代表著財富,寓意著為亡者提供生活所需。在圓形八卦的正中擺一個臉盆,裡面盛清水,臉盆上面橫架一個火鉗,火鉗上擺一雙布鞋。這些物品的擺放都有著特定的寓意,清水象徵著清淨和洗滌,火鉗和布鞋則代表著亡者的生活用具。儀式開始時,道公與孝子均需打赤腳,這象徵著他們與大地的親密接觸,以及對神靈的敬畏。由道公引路,孝子緊隨,先由八卦陣的生門進去,從死門出來,再從死門進,從生門出,這個過程象徵著亡者的靈魂在經歷生死輪迴,尋求解脫。最後將臉盆打爛丟掉,這一動作代表著打破了血盆的束縛,讓亡者的靈魂得以超生。對男性死者所做的破小地獄在室內進行。由道公在棺材底下的地板上按八卦圖形用石灰畫出若干圓圈,在此周圍放六碗米。然後由道公念經破除東、南、西、北、中五方,請五方佛主五方門神開路,使亡魂能夠在五方順利行走。這一過程中,道公的念經聲和儀式動作都充滿了神秘的力量,旨在為男性亡者的靈魂打通通往陰間的道路,使其能夠順利往生。

這些不同地區的破地獄流程差異,是各地文化和信仰在喪葬習俗中的具體體現。它們不僅豐富了破地獄習俗的形式和內涵,也反映了中國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五、破地獄習俗的文化意義

 

5.1 宗教層面 - 救贖與超度

在宗教層面,破地獄習俗具有深刻的救贖與超度意義,這一點在佛教和道教中均有體現。

從佛教的角度來看,破地獄習俗源於 “目連救母” 的故事,其核心在於救贖和孝道。目連為救墮入餓鬼道受苦的母親,不惜求助於佛陀和眾僧,展現出了至誠的孝心。在佛教的世界觀中,地獄是眾生因生前的惡業而遭受痛苦的地方,破地獄的儀式被認為可以借助佛力和眾僧的功德,幫助亡魂擺脫地獄的苦難,獲得解脫。這種救贖不僅是對亡魂的救濟,更是對生者的警示,提醒人們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積德行善,以免死後墮入地獄。

在道教中,破地獄法事是一種重要的科儀,其目的是幫助亡者擺脫地獄之苦,獲得超生。道教認為,人死后,靈魂可能會墮入地獄,遭受各種折磨。破地獄法事通過搭建道場、誦經祈禱、踏罡步斗、劍破地獄等環節,象徵著打破地獄的種種障礙,引導亡者的靈魂走向光明。在這個過程中,道師會借助神靈的力量,為亡者祈禱,消除其生前的罪孽,使其能夠順利地往生天界或轉世投胎。

破地獄習俗中的救贖和超度觀念,反映了宗教對於生死、輪迴的深刻理解。它不僅是對亡者的關懷,更是對生者的精神慰藉,讓人們相信,即使親人去世,也可以通過宗教儀式幫助他們得到救贖和超度,從而減輕生者的痛苦和愧疚感。

 

5.2 社會心理層面 - 對生者的慰藉

破地獄習俗在社會心理層面,對生者具有重要的慰藉作用。它不僅撫慰了生者對逝者的思念之情,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們對死亡的恐懼。

對於生者來說,親人的逝去是一件極其痛苦的事情,他們往往會陷入深深的思念和悲痛之中。破地獄習俗為生者提供了一個表達情感的渠道,讓他們能夠通過參與儀式,向逝者表達自己的思念和祝福。在儀式中,生者可以通過誦經、祈禱等方式,為逝者祈福,希望他們能夠在另一個世界得到安息。這種參與感和付出,讓生者感受到自己在為逝者做些什麼,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安慰。

破地獄習俗也幫助生者緩解了對死亡的恐懼。死亡是人生的終極課題,往往會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恐懼感。破地獄習俗通過象徵性的儀式,如打破地獄門、躍火盆等,讓人們相信可以打破死亡的束縛,幫助逝者脫離痛苦的地獄,走向美好的彼岸。這種信仰和儀式,讓人們在面對死亡時,有了一種心理上的依靠和安慰,減輕了對死亡的恐懼。

破地獄習俗還有助於增強家族和社區的凝聚力。在破地獄儀式中,家族成員和社區居民往往會共同參與,共同完成各個環節。這種共同參與的過程,不僅加深了人們之間的情感聯繫,也增強了家族和社區的凝聚力,讓人們在面對死亡時,感受到集體的力量和支持。

 

5.3 文化傳承層面 - 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

破地獄習俗作為一種民間信仰和喪葬文化,具有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它是傳承民間信仰和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宗教、藝術等方面的信息。

破地獄習俗反映了民間信仰的發展和演變。它源於佛教的 “目連救母” 故事,被道教吸收並演變為道教科儀,後來又傳入民間,與各地的民俗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形式。通過研究破地獄習俗,可以了解到不同歷史時期民間信仰的特點和變化,以及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在民間的傳播和影響。

破地獄習俗也是民間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在破地獄儀式中,常常會運用到音樂、舞蹈、繪畫、雕刻等多種藝術形式。例如,道師在誦經祈禱時,會有特定的音樂和節奏,其聲音抑揚頓挫,充滿了神聖感;踏罡步斗時的舞蹈動作,也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象徵意義;而搭建的道場、使用的道具等,往往也會有精美的繪畫和雕刻裝飾,這些都展示了民間藝術的魅力和創造力。

破地獄習俗還承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信息。它與各地的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倫理道德等密切相關,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在一些地區的破地獄習俗中,會有特定的親屬參與方式和角色分工,這反映了當地的家族觀念和親屬關係;而儀式中使用的物品和符號,也往往具有特定的象徵意義,體現了當地人民的價值取向和文化心理。

破地獄習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得到保護和傳承。在現代社會,由於受到現代化和科學思想的影響,破地獄習俗的傳承面臨著一定的挑戰。因此,需要通過加強保護、研究和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破地獄習俗的文化價值,使其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得以延續和發展。

 

六、案例分析

 

6.1 電影《破・地獄》中的破地獄呈現

電影《破・地獄》以香港的殯葬行業為背景,深入呈現了破地獄這一傳統儀式,並通過精彩的故事拓展和詮釋了破地獄的文化意義。

影片中,對破地獄儀式的呈現極為細緻。喃呒師傅在主持破地獄儀式時,依照傳統流程,首先莊重地誦讀《破地獄真經》,其聲音低沉而神聖,每一個字都仿佛蘊含著無盡的力量,震懾著可能存在的邪靈,為整個儀式奠定了莊嚴肅穆的基調。隨後,在靈堂的中央,師傅小心翼翼地放置小火盆,火盆中火焰熊熊燃燒,象徵著業火的炙烤。接著,師傅在火盆周圍整齊地圍上九塊瓦片,這九塊瓦片緊密排列,代表著九層地獄,每一層都隱藏著無盡的痛苦和考驗。

在 “踏罡步斗” 環節,師傅邁著特定的步伐,繞著火盆緩慢而有節奏地行走。他的步伐堅定而沉穩,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天地之間的節點上,與宇宙的力量相呼應。在這個過程中,師傅的口中念念有詞,祈禱著神靈的庇佑和指引,引導著亡者的靈魂走向光明。如果有多個喃呒師傅共同做法,他們會形成一個有序的隊列,圍繞著火盆,一起踏罡步斗。他們的動作協調一致,猶如一個整體,散發出一種神秘而莊嚴的氣息。

踏罡步斗完成後,師傅手持桃木劍,開始進行破瓦驅邪的環節。他先用力揮舞桃木劍,劍鋒在空中劃過,發出呼呼的聲響,仿佛要斬斷一切邪惡的力量。隨後,師傅用桃木劍果斷地擊碎瓦片,瓦片破碎的瞬間,發出清脆的聲音,象徵著打破了地獄之門,亡者的靈魂從此得以脫離地獄的束縛。

最後,是整個儀式的高潮部分 —— 躍火超脱。師傅雙手緊緊地舞動代表引導先人的白旙,白旙在空中飄舞,如同一面引導亡者靈魂的旗幟。同時,師傅抱著先人的薦位,含一口清水,然後用力噴向火盆。當火盆里的油遇到水花時,瞬間騰起熊熊大火,火光沖天。在這火光之中,師傅果斷地一躍而起,穿騰而過。這一動作乾淨利落,充滿了力量感,象徵著帶逝者脫離了地獄火海,完成了整個破地獄的儀式。從此,亡者的靈魂將得以超度,前往美好的彼岸。

除了對儀式的細節呈現,電影還通過故事深入拓展和詮釋了破地獄的文化意義。影片中的主角魏道生從婚禮策劃師轉行成為殯葬經紀人,他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理解了破地獄儀式對生者的重要性。他看到了喪家在失去親人後的痛苦和迷茫,而破地獄儀式成為了他們撫慰心靈、釋放痛苦的重要方式。

在影片中,破地獄不僅是對逝者的救贖,更是對生者的一種慰藉和鼓勵。它讓生者相信,即使親人去世,也可以通過這樣的儀式幫助他們得到安息,從而減輕生者的痛苦和愧疚感。例如,在文哥的葬禮上,文玥完成了破地獄儀式,這不僅是對文哥的告別,也是文玥自己的一次成長和釋懷。她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了父親的愛和期望,也明白了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此外,電影還通過破地獄儀式,探討了傳統文化與現代觀念的碰撞和融合。魏道生作為一個現代人,最初對破地獄儀式並不理解,他更注重的是喪家的需求和感受。而文哥作為傳統的喃呒師傅,則堅守著破地獄儀式的傳統規矩和流程。在影片的發展過程中,兩人逐漸相互理解和尊重,魏道生開始認識到破地獄儀式的文化價值,而文哥也開始接受一些現代的觀念和做法。這種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和融合,使得破地獄的文化意義得到了更深入的挖掘和詮釋。

 

6.2 真實喪事案例中的破地獄

在香港的一次真實喪事中,破地獄法事完整地呈現了其在現實中的流程和文化影響。這次喪事的逝者是一位普通的老人,他的家人為了讓他能夠安息,決定按照傳統習俗為他舉行破地獄法事。
法事開始前,喪家精心準備了各種道具,包括誦念的《破地獄真經》、用於象徵業火的小火盆、代表九層地獄的九塊瓦片、驅邪的桃木劍以及引導先人的白旙等。這些道具被整齊地擺放在靈堂中,每一件都仿佛蘊含著神秘的力量。

法事開始,喃呒師傅首先誦讀《破地獄真經》。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在靈堂中回蕩,仿佛在與神靈進行著溝通。誦經的過程中,師傅的表情莊嚴肅穆,充滿了對神靈的敬畏和對亡者的祝福。家屬們圍繞在師傅周圍,靜靜地聆聽著,他們的臉上充滿了悲痛和期待。悲痛的是親人的離去,期待的是通過這個儀式,能夠讓親人在另一個世界得到安息。

誦經完畢,師傅在靈堂的中央放置小火盆,並在火盆周圍圍上九塊瓦片。這一舉動引來了家屬們的注視,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好奇和敬畏。師傅一邊放置瓦片,一邊口中念念有詞,仿佛在向家屬們解釋著每一個動作的意義。家屬們雖然不完全理解師傅的話,但他們能夠感受到這個儀式的莊嚴和神聖。

接下來,師傅開始進行 “踏罡步斗”。他按照特定的步伐,繞著火盆緩慢地行走。他的步伐穩健而有節奏,每一步都仿佛踏在一個神秘的節點上。在這個過程中,師傅的口中還會念念有詞,祈禱著神靈的庇佑和指引。家屬們跟隨著師傅的步伐,圍繞著火盆緩慢地移動。他們的表情凝重,心中充滿了對親人的思念和對神靈的敬畏。

踏罡步斗完成後,師傅手持桃木劍,開始進行破瓦驅邪的環節。他先揮舞桃木劍,劍鋒在空中劃過,發出呼呼的聲響,仿佛要斬斷一切邪惡的力量。家屬們看到師傅的動作,心中感到一絲安慰,仿佛邪惡的力量真的被驅逐了。隨後,師傅用桃木劍擊碎瓦片,瓦片破碎的瞬間,家屬們的心中一緊,仿佛看到了親人的靈魂從地獄中被解救出來。

最後,是躍火超脱的環節。師傅舞動白旙,抱著先人的薦位,含一口清水噴向火盆。當火盆里的油遇到水花騰起大火時,師傅果斷地一躍而起,穿騰而過。這一動作讓家屬們感到震撼,他們仿佛看到了親人的靈魂在火光中得到了超度,前往了美好的彼岸。

參與這次破地獄法事的家屬們表示,整個法事過程讓他們感受到了一種心靈的慰藉。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仿佛能夠與逝去的親人進行溝通,表達自己的思念和祝福。他們相信,通過這個儀式,親人能夠在另一個世界得到安息,自己也能夠從悲痛中走出來。

這次真實喪事案例中的破地獄法事,不僅展示了破地獄習俗在現實中的具體流程,也深刻體現了其在文化層面對生者的影響。它成為了家屬們撫慰心靈、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也讓人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破地獄習俗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和精神價值。

 

七、面臨的挑戰與未來展望

 

7.1 現代化衝擊下的困境

在現代化浪潮的席捲下,破地獄習俗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對傳統的民間信仰和習俗產生了懷疑和質疑。破地獄習俗中所包含的一些超自然元素,如地獄、亡魂、神靈等,與科學理性的思維方式相悖,難以被現代人所接受。在這樣的背景下,破地獄習俗的生存空間受到了嚴重的擠壓,參與者日漸減少,傳承面臨著巨大的困境。

破地獄習俗所依賴的社會環境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現代社會,城市化進程加速,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傳統的家族聚居模式逐漸被打破,人們的社交圈子和生活節奏都與過去大不相同。破地獄習俗通常與家族、社區的聯繫緊密,需要家族成員和社區居民的共同參與。然而,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很難抽出時間和精力來參與破地獄習俗。此外,現代社會的喪葬方式也日益多元化,火葬、海葬等新型喪葬方式逐漸普及,傳統的土葬方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這些變化都使得破地獄習俗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更大的困難。

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影響日益增大,對傳統的民間文化形成了衝擊。年輕一代更容易接受西方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影響,對本土的民間文化缺乏了解和興趣。破地獄習俗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文化,在年輕一代中的認知度和接受度較低,傳承後繼無人。據調查顯示,在一些地區,年輕一代對破地獄習俗的了解僅限於表面,甚至有很多人從未見過破地獄儀式,更談不上參與和傳承。

破地獄習俗的傳承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傳統上,破地獄習俗主要通過口傳心授、師徒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承。然而,這種傳承方式受到時間、空間和人員等因素的限制,傳承效率較低。此外,破地獄習俗的傳承者大多是年齡較大的喃呒師傅或道士,他們的身體狀況和精力有限,難以將破地獄習俗完整地傳承下去。在一些地區,由於缺乏合適的傳承人,破地獄習俗已經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7.2 破地獄習俗的創新與轉型

在面臨現代化衝擊的困境下,破地獄習俗需要積極探索創新與轉型之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實現可持續的傳承和發展。

在保持核心文化內涵不變的前提下,破地獄習俗可以在形式上進行創新。例如,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多媒體、網絡等,對破地獄儀式進行展示和傳播,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可以製作破地獄習俗的紀錄片、動畫片等,通過網絡平台進行播放,讓更多的人了解破地獄習俗的起源、發展和文化意義。此外,還可以將破地獄習俗與現代藝術形式相結合,如音樂、舞蹈、戲劇等,創作出具有現代感的作品,以全新的形式呈現破地獄習俗的魅力。

破地獄習俗也可以與現代生活相融合,拓展其應用場景。在一些地區,已經嘗試將破地獄習俗與心理諮詢、生命教育等相結合,為人們提供心理慰藉和生命啟示。例如,在一些殯儀館或生命紀念館中,設立破地獄習俗展示區,向人們介紹破地獄習俗的文化內涵,同時邀請專業的心理諮詢師為前來參觀的人們提供心理輔導,幫助他們面對親人的死亡和生命的終極問題。此外,破地獄習俗還可以與旅遊業相結合,開發相關的文化旅遊產品,吸引遊客前來體驗,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破地獄習俗的傳承需要注重人才培養,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其中。可以通過學校教育、社區活動等方式,加強對年輕人的文化教育和傳承意識的培養。在學校教育中,可以將破地獄習俗等民間文化納入校本課程,讓學生在課堂上了解和學習破地獄習俗的相關知識。在社區活動中,可以組織破地獄習俗的體驗活動,邀請年輕人參與,讓他們親身感受破地獄習俗的魅力。此外,還可以建立破地獄習俗的傳承基地,為傳承者提供培訓和交流的平台,鼓勵他們積極探索破地獄習俗的創新與轉型之路。

政府和社會各界也應加強對破地獄習俗的支持和保護。政府可以制定相關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對破地獄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提供資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社會各界可以通過捐贈、志願服務等方式,為破地獄習俗的傳承和發展貢獻力量。此外,還可以加強對破地獄習俗的研究和宣傳,提高公眾對破地獄習俗的認識和理解,營造良好的傳承氛圍。

破地獄習俗作為一種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民間習俗,在現代化衝擊下雖然面臨著困境,但也蘊含著新的發展機遇。通過創新與轉型,破地獄習俗有望在保留核心文化的基礎上,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繼續發揮其在文化傳承、心理慰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的文化紐帶。

 

八、結論

 

8.1 研究成果總結

本研究深入探究了破地獄習俗,在起源方面,其源於佛教「目連救母」故事,目連以法力打破地獄救母,此故事體現佛教救贖和孝道觀念,被道教吸收演變為道教科儀。在發展和分布上,破地獄習俗清代從廟宇傳至民間,流行於四川、香港、廣西、廣東、浙江等地 。不同地區破地獄習俗呈現地域特色,香港破地獄習俗受「三狼案」影響在殯儀業普及;浙江的破地獄流程有搭建地獄架子、誦念地獄層數、喝血污湯等特殊環節;廣西則因死者性別不同有破大地獄和破小地獄的區分。

破地獄習俗的儀式流程豐富,香港典型儀式包括誦讀《破地獄真經》、放置小火盆和瓦片、踏罡步斗、破瓦驅邪、躍火超脱等步驟,各地流程在道具使用、步驟順序和具體動作上存在差異。在文化意義上,宗教層面它具有救贖和超度含義,佛教和道教均認為可幫助亡魂擺脫地獄之苦;社會心理層面,它能撫慰生者對逝者的思念,緩解對死亡的恐懼,增強家族和社區凝聚力;文化傳承層面,它是民間信仰和文化的載體,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

通過電影《破・地獄》和真實喪事案例分析,進一步展示破地獄習俗在現實和影視作品中的呈現,以及其對生者的影響。面對現代化衝擊,破地獄習俗面臨信仰基礎動搖、社會環境改變、文化多元化衝擊和傳承方式局限等困境,但也在探索創新與轉型之路,如形式創新、與現代生活融合、培養人才和爭取政府社會支持等。

 

8.2 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本研究存在一定不足。在研究範圍上,雖然涵蓋多個地區,但對一些偏遠地區或少數民族的破地獄習俗研究不夠深入,未能全面呈現破地獄習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全貌。在研究方法上,田野調查受時間、地域和人力限制,參與的破地獄儀式數量有限,對一些儀式細節和參與者的心理感受把握不夠精準。在研究深度上,對於破地獄習俗與其他民間信仰、文化的互動關係研究不足,未能充分挖掘其在整個民間文化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未來研究可從以下方向拓展。一是擴大研究範圍,深入偏遠地區和少數民族群體,探究破地獄習俗的多樣性和特殊性,以及在不同民族文化中的融合和演變。二是改進研究方法,增加田野調查的時間和次數,運用多學科交叉的方法,如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等,深入分析破地獄習俗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功能。三是深化研究內容,加強破地獄習俗與其他民間信仰、文化的比較研究,探究其在文化傳承、社會整合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在現代社會中的轉型和發展趨勢。

 

© 版权声明
THE END
收集和傳承冷門傳統文化學科資料不容易,如果大家喜歡就請多多支持。
点赞15
評論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