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蜿蜒起伏的九龍山南麓,埋葬著一代荒唐帝王——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十個兒子朱檀,史稱荒王陵。
荒王陵背依九龍山,南與朱雀山遙遙相對,東有臥虎山,西有玉皇山,正符合「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四方神位。如此一處風水寶地,當年如何被選中的呢?這裡不妨說說當年劉伯溫點穴葬朱檀的故事。
在中國歷史上,劉伯溫是與諸葛亮齊名的人物,史載劉伯溫自幼聰穎異常,天賦極高,對儒家經典、諸子百家之書,都非常熟悉,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潛心研究。朱元璋就是按照劉伯溫為他定下的戰略、戰術行事,最終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皇朝。劉伯溫作為開國元勳之一,被任命為禦史中丞兼太史令,相當於今天的監察部長。
身為一代軍師和智者,劉伯溫料事如神,史書和民間流傳著許多劉伯溫的逸事典故。近期正在中央電視台品牌欄位《百家講壇》中熱播的「馬未都說收藏」裡,就講了一則關於劉伯溫先知先覺的小故事。西元1363年,在決定朱元璋起義軍前途命運的鄱陽湖戰役中,朱元璋坐在船頭指揮戰鬥,劉伯溫站在他身旁。激戰正酣之時,劉伯溫忽然臉上變色,急拉朱元璋到船艙裡。在朱元璋深感奇怪之時,一發砲彈打過來,把朱元璋坐的椅子打得粉碎。
西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都稱帝建立了明王朝,不久即實行分封諸王制,朱元璋將24個兒子陸續分封到全國各重要州府。其中朱元璋的第十個兒子朱檀被分封為魯王。
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皇帝,向來注重自己百年之後的事情,並大都是在活著的時候選好陵墓。朱元璋也不例外,坐定江山後,他就忙著組織專門班子,著手為自己和分封各地的兒子們選定陵址。這一天,劉伯溫帶領一班人馬來到了魯王朱檀的駐地兗州府,開始為朱檀選定陵地。
劉伯溫身為一代文臣,自幼飽讀儒學經典專著,對孔孟聖人推崇至極。來到了聖人之地,做的第一件事自然是祭拜先師,他先後到了曲阜孔廟和鄒縣孟廟,以隆重禮節祭拜了孔子和孟子兩位聖人。祭拜老師,劉伯溫開始了自己此行的工作,為魯王朱檀尋找陵地。一個陽光明媚的春日,正馳騁奔波於魯國大地的劉伯溫來到了位於曲阜和鄒縣之間的九龍山腳下,遠遠望去,只見九龍山連峰九座,逶迤如龍,由北向南橫躺在鄒魯聖地之上。
劉伯溫是何等人物,遠眺九龍山勢,他心中便有了八分把握,心道,為魯王選陵地的活兒算是到頭了,但選在九龍山哪個地方,還要把量把量。
想到這裡,劉伯溫又和隨從一起,漫步登上了九龍山南麓,這裡正是「龍頭」位置。站在「龍頭」之巔,向南望去,只見山巒疊嶂,滿目蒼翠,一片沃野一馬平川,遠處朱雀山遙遙相對;東、西兩邊臥虎山、玉皇山縱橫左右;「龍頭」腳下一腳股泉水蜿蜒流淌……一代名臣劉伯溫頓時心曠神怡,不由嘆道,好一片風水寶地!他一指腳下,對隨從命令:魯王陵地就是這裡了!此為龍王含珠,屬上上穴。
那麼劉軍師費盡千辛萬苦為之選陵的主人──魯王朱檀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根據《明史》記載:「魯荒王檀,太祖第十子,洪武三年生,生兩個月而封,十八年就藩兗州,好文禮士,善詩歌。」朱檀出生兩個月就被封為魯王,由於年紀幼小,不能親政,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才去兗州就藩執政。朱檀本來謙恭下士,博學多才,深受朱元璋的喜愛,但他就藩後,信奉道教,終日燒煉「仙丹」以求不老之藥,結果毒發傷目只活到19歲。朱元璋得知後非常惱怒,認為他的行為荒唐,故諫曰「荒王」。
朱檀死後,由他的兒子朱肇輝襲封魯王,魯王一共傳了十代十三王,歷時283年,是明親王中傳世最長的一支。
明朝共建親王府50多座,有246位親王在各自的封地建立陵墓。荒王陵與其他王陵比較,有以下特點:魯王朱檀在親王中第一個薨逝,陵寢為第一個建造,其建制和禮制為其他王陵所用;眾多王陵中,荒王陵園佔地面積最大,地宮距地表最深,出土文物最為豐富,價值最高;魯王中賢王最多,傳位時間最長,所以荒王陵被稱為「明代親王第一陵」。
風水先生的祖師爺為魯王朱檀選定的風水寶地,沒能庇護他長生不老,卻保佑了他的子子孫孫代代相傳。這正是:荒王長生夢,可憐命不長,點穴龍含珠,天佑子孫昌。
“風水寶典” 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章、圖片、視頻等)在本平臺呈現,旨在為用戶提供多樣化的文化和傳統知識參考。但需明確的是,此部分內容所涉及的風水學說等觀點,僅作為一種傳統觀念和文化現象的呈現,不代表本站對於風水等觀念的科學性、真實性及實用性的認可或支持,其不具備任何絕對的科學依據來指導人們的實際生活決策。
本站所展示的 “風水寶典” 內容資料來源廣泛,包括但不限於公開的傳統文化典籍、學術研究資料、民間流傳素材以及部分用戶投稿等。我們始終尊重知識產權和版權,在資料收集和整理過程中,盡力遵循合理使用和合法引用的原則。然而,若存在任何因資料使用不當導致的侵權問題,請相關權益方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秉持積極負責的態度,在核實情況後,第一時間採取相應措施,如刪除侵權內容、更正引用來源等,以妥善解決問題並維護各方合法權益。
本站致力於傳播積極、正面、合法且具有文化價值的各類信息,同時也提醒廣大用戶在面對包括 “風水易” 在內的各類傳統觀念和知識時,應保持理性、客觀的態度,審慎看待其內容,避免過度依賴或盲目遵循其中某些未經科學驗證的觀點,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導或損失。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