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峽山得道

在山東濰坊峽山,有一座碧波蕩漾的人工湖—仙峽湖。

仙峽湖的西北角有一座巍峨陡峻拔地而起的高山—峽山。峽山頂上有一座玉皇廟,緊挨玉皇廟不遠處,有兩個洞,一個叫八仙洞,一個叫做劉伯溫洞,相傳明朝開國軍師劉伯溫,為了避難,曾在這裡隱居並得道成仙。

劉伯溫峽山得道的傳說

原來,朱元璋在起兵打天下時,文靠劉伯溫、李善長出謀劃策,武靠徐達、常遇春衝鋒陷陣。尤其是對料事如神的劉伯溫更是言聽計從。因而能在群雄紛起的元朝末年力挫群雄,統一中原大地。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時,朱元璋要封劉伯溫為一品左丞相。但劉伯溫己看透了朱元璋的為人,深知他專橫跋扈,生性多疑,只能與其打天下,不能與其享天下。同時李善長、胡惟庸等人也嫉妒他的才幹。因此,他堅決辭封不受,要求告老回鄉。朱元璋覺得反正基業己定,有沒有他亦無關大局,也就順水推舟,遂了他的意願。

臨走的時候,與劉伯溫交往甚厚的右丞相徐達,捨不得劉伯溫離去.送了一程又一程。劉伯溫深受感動,灑淚分手時,對徐達說:「你我兄弟相處二十餘載,臨別贈弟一言,望弟切切牢記,今年冬月慶功樓上,寸步莫離帝身」果然,就在這年十月,朱元璋在慶功樓上大宴群臣。徐達一直把劉伯溫的話記在心裡,自上樓後,他就一直跟在朱元璋的身邊,寸步不離。朱元璋一一給功臣們敬過酒後,看了李善長一眼,推說要去小解,便與李善長下樓去了。徐達靈機一動,喊著有事要奏,也隨後跟了下來。就在他們下樓之後,便有人撤去樓梯,點上了大火,可憐跟隨朱元璋南徵北戰、功勳卓著的文臣武將,全葬身火海!惟有李善長和許達倖免。這事只有李善長、胡惟庸知道底細,因為這是他們獻的毒計,而徐達為什麼能夠知道此事,他們都很納悶。後來,徐達無意說出了劉伯溫臨別贈言忠告救己一命之事,並傳到李善長和胡惟庸的耳朵裡,他們對劉伯溫更加恨之入骨。

胡惟庸為加害劉伯溫,買通了一些地痞流氓和貪官污吏,捏造罪名,說劉伯溫看好一塊風水寶地,聚有王氣,可出帝王數代!劉伯溫讓其子劉璉在這裡為自己建造墓穴,想奪取朱氏天下,改朝換代。朱元璋一聽,立刻命胡惟庸帶人去劉伯溫老家浙江青田捉拿劉伯溫歸案。不料他們一進青田,就撞見一隊出殯的隊伍。為首的哭主披麻戴孝,正是劉伯溫的兒子劉璉,說劉伯溫早已死去七天了。胡惟庸便悻悻地帶著人馬回京復命。其實,劉伯溫料到胡惟庸要陷害自己,半年前就偷偷離開浙江青田。臨走,他告訴家人在京中探聽消息,一旦皇上宣詏,立即掛出喪幡設祭號哭,暫時躲過一難。原來,劉伯溫離開青田後,雲遊天涯,輾轉南北,走遍名山大川。一日來到瀟水邊,看著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突兀著一座奇峰,便登山一望,驚呼:「此寶地也,五百年後必現一大都邑。」遂繞山一轉,恰八仙正在此嬉戲,鐵拐李見來人不凡,便用鐵拐在八仙洞旁戳一山洞,邀劉伯溫相鄰而居,一同仙樂。劉伯溫大喜過望,便在山上住下,潛心修研玄易之學,寫下了著名的預言《燒餅歌》。

有一天,劉伯溫正在洞中秘繪推背圖,突然來了一個身背藥簍的採藥老農,言稱來洞中找口水喝,劉伯溫孤身修行三載難得有個說話的人,心中十分高興,拿出自己用五穀滷水釀的芝麻神釀,親手做上四孔瀟鯉,(這濰河鯉魚還是當年劉伯溫用純金魚鉤向姜太公求來的。瀟河鯉魚四鼻孔,肥美無比。)煮上鹹鴨蛋,還蒸上了一缽濰水香米,與採藥老人對飲起來。

「道長來此修行幾個年頭了?」

“唔,十個寒暑了”

「噢,山上日子很清苦吧?”

“出家人不以塵世苦樂為艱,修道雖苦,但樂在其中”

「我看道長天庭飽滿,二目睿智,該有輔朝拜相之福,為何隱居野山,不為朝廷出力?”

劉伯溫一聽這話,立刻警覺起來,採藥老農哪有如此言談哇,心裡有了防備。

「老哥差矣!道家向以清心寡欲為樂,何去貪戀紅塵利祿?且愚紳野道,哪有拜相掌朝之才!吾觀老哥細皮嫩肉,談吐不凡,倒像個有志做官為官的讀書之士,因何來荒山野嶺採起藥來?

「實不相瞞,我確係讀書為官之人,做過青田縣令。因劉伯溫案遭受株連,被罷官削職,遣返老家,務農採藥”

劉伯溫一聽,起初為之一動,繼而一想不對!凡是因受自己牽連的,如此年齡的朝官,自己哪能不認識?於是恍然大悟,隨即離席納頭便拜:“山野小道,不知大人駕臨,有失恭敬,望乞恕罪!”

一頓迷魂湯把一個青田縣令灌得酩酊大醉,酒後終於吐出實言。原來是劉璉幾次前來探望引起了胡惟庸的懷疑,派他來探望虛實。他原以為自己流露出對當朝的不滿,準能引得劉伯溫暴露身分。不料居過相位的劉伯溫早已察覺到他的用意,而像山野愚道一樣脆下給他磕頭作揖,這一來,使他覺得眼前的山人不可能是劉伯溫了。這個青田縣令回京把察訪經過一說,胡惟庸半信半疑。為了查個水落石出,他又親自扮作雲遊道人登上峽山,終於認出山野裝扮的劉伯溫。

胡惟庸回朝奏知朱元璋,朱元璋知道後,非常懷舊,念劉伯溫的忠心和才能,不但不加害於他,反而宣詔劉伯溫重新入朝為官。劉伯溫知道己經無法再在峽山隱居下去,只好重新入朝,把李善長、胡惟庸相害之事奏知朱元璋。朱元璋一怒之下,免了李、胡二人的官職,並讓劉伯溫接替李善長執掌相印。可劉伯溫依然拒不接受封賞,堅持要回峽山修道,朱元璋哪肯放他再走,以陪自己下棋為由,把劉伯溫留在身邊。劉伯溫的棋藝遠在朱元璋之上,但每次下棋,都輸多贏少,否則就會惹起朱元璋的脾氣來。他異常苦悶,久而久之,鬱悶成疾,朱元璋讓禦醫為他治療。

胡惟庸一看這是個報復的好機會,就花重金買通了給劉伯溫治病的御醫,下藥時換了相剋之劑。劉伯溫服下禦醫送來的藥之後,感到病情日益沉重,清楚這藥肯定被人動過手腳,自知命不保夕。於是在病塌上寫了一首「藏頭詩」留給朱元璋,提醒朱元璋注意,預言在他死後,胡惟庸、李善長必將謀反。其詩曰:

一、

十八童子起鳳陽,古道月下擺戰場。

謀籌帷幄奪天下,反被名利墜身亡。

二、

相伴相親三十年,君思浩蕩重如山。

危難之機赤誠見,險讓孤獨丟燕山。

三、

懷抱書本手提壺,念經誦卷待日出。

仙翁採藥自得樂,峽中野人最舒服。

裡面藏著「李胡謀反」、「伴君危險」和「懷念仙俠」之意。後來,胡惟庸又用伎倆當上了左丞相。洪武十二年秋,他謀反稱帝,野心畢露,被朱元璋誅殺。這都是後話。

劉伯溫在這彌留之際,想到當年避禍峽山時居住的那個山洞,心想如果日後能在那裡安葬,也不枉此生。於是他就向皇帝朱元璋告老請辭,回浙西老家養病,但暗中讓心腹將他秘密送往峽山,準備終老於此。

也許是劉伯溫命不該絕,路經昌邑慈雲寺遇到了得道高僧匯源法師。匯源法師不僅精通佛法,在醫道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匯源法師給劉伯溫把脈診斷後,忙採集峽山藥草,取濰河之水煎服,並常沐浴濰水之中。經過匯源法師的精心治療,劉伯溫終於痊癒了。

在調養的日子裡,劉伯溫和匯源法師經常促進膝長談。一天傍晚,兩人沿著瀟水之戰,以萬囊築壩,施奇計,敗齊楚聯軍,殺楚將龍且,成漢興楚亡之勢,立漢四百年之基業。仍難免殞命未央宮,真可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煮。才是容我安身之地啊。

法師笑道,「施主聰穎異常,天賦極高,只是塵緣未盡,俗事纏身。現如今塵緣已了,如果潛心修行,日後必有大成。這安身之處嘛,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法師隨手一指:「你看這峽山就是一個絕佳去處,依山傍水,水光瀟灩,山色空朦,不僅如此,峽山還是個人傑地靈,豪傑名士輩出之域。狄青,或生於斯或成於斯,此乃修煉絕佳之境也。

劉伯溫聽完之後,拱手相謝,飄然趨至峽山,潛心修行,日後果然列登仙班。後來,人們把他與八仙一起合稱為九仙,峽山也就稱為九仙山,山腳下截瀟水而成的人工湖便叫做仙峽湖了。

現在峽山的劉伯溫洞裡仍有兩首詩當年劉伯溫所留下的。

其一

爭奪名利枉徒然,早起晚眠不得閒。

嘔心瀝血四十載,唯有峽山最留戀。

其二

高山隱居三冬春,心雅性靜無爭。

但願來生轉世後,再作峽山洞中人。

「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劉伯溫將峽山帶入一種亦真亦幻的神祕境界。人們把劉伯溫當作智慧的化身,不願相信劉伯溫已經逝去的事實,堅信劉伯溫的靈氣仍在峽山,甚至認為劉伯溫根本沒有離開峽山。每年正月十五、清明、重陽佳節都舉行山會,朝拜造訪之人絡繹不絕,以求劉伯溫在天之靈賜給聰明才智。說來也怪,凡是到過峽山的人,會變的越來越聰明,這大概是劉伯溫的靈氣使然吧,也有人說這是劉伯溫對峽山人民的報答。

© 版权声明
THE END
收集和傳承冷門傳統文化學科資料不容易,如果大家喜歡就請多多支持。
点赞7
評論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