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流派概況

隋唐時代,相地、相宅的主要風水流派為“五姓五音法”。北宋官修的《地理新書》是隋唐風水的集大成著作,書中主要內容是五姓葬法和五姓宅法,另外還有陰陽宅法(如《黃帝宅經》一類)以及有關形勢的篇章,有極少部分的“丘延翰八卦法”是凈陰凈陽法的內容。唐代敦煌遺書中的宅經和葬書,多數是五姓宅經,其次是陰陽宅經,只有一篇是八宅經,葬書類中絕大部分都是五姓葬法的內容,在《司馬頭陀地脈訣》中除了五姓葬法外,還包含關於形勢的內容。

後來,宋代南方地區流行起看形勢的巒頭派和看方位的理氣派,成為後世風水術的主流。清人丁芮朴《風水袪惑》:“風水之術,大抵不出形勢、方位兩家。言形勢者,今謂之巒體。言方位者,今謂之理氣。唐宋時人,各有宗派授受,自立門戶,不相通用。”明代王褘《青岩叢錄》將風水擇地安墓之術,追溯自郭璞《葬書》二十篇,並稱後世分為二宗,“一曰宗廟之法(或稱為屋宇之法)。始於閩中,其源甚遠。至宋王伋乃大行。其為說主於星卦,陽山陽向,陰山陰向,不相乖錯,純取八卦五星以定生克之理。其學浙中傳之,而用之者甚鮮。一曰江西之法。肇於贛人楊筠松,曾文迪及賴大有、謝子逸輩,尤精其學。其為說主於形勢,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專指龍穴砂水之相配,而他拘泥在所不論。今大江以南無不遵之者”。前者即為理氣派,後者為巒頭派。

巒頭派源自江西贛州市興國縣三僚村和江西贛南地區,又稱巒頭派、巒山派、形法派、江西派、楊公風水等,可細分為大巒頭與小巒頭。大巒頭着眼於山川形勢和建築外部自然環境的選擇,主要操作方法是“相土嘗水法”和“山環水抱法”。其理論是“負陰抱陽”、“山環水抱必有氣”,依據“覓龍、察砂、點穴、觀水、取向”之古典地理五科。小巒頭主張建房或選房要“背山、向陽、面水、案山好”。

理氣派主張“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宅相扶,感應天地”。主要理論來自八卦術數與占星術,論及“陰陽、五行、干支、八卦、九宮、易卦等相生相剋”。注重方位朝向和布局,主要操作方法是依照元運,選擇房屋最佳定位以及屋內動線。形法、理法、日法、符鎮法是確定城市選址,建房,裝潢的基本方法。主要術數為九宮八卦法”、“十二地支法”和“易卦法”。

主形勢者不看重理氣,認為“水若屈曲有情,不合星辰亦吉。山如破碎欹斜,縱合卦例何為?”(《雪心賦》),主方位者強調理氣的重要,認為“形勢麄跡,陵遷谷變,增高益下,安知其為本來面目哉!察氣之理,乘生出煞,消納控制,精義入神。”(廖瑀《地理泄天機》)。大抵來說,後世多採取形巒、理氣相輔相成的看法,如明代風水名著《人子須知》的作者徐善繼、徐善述認為“形勢審於未穴之先,先天之本體也;方位察於倒杖(立穴)之後,後天之妙用也……形勢、方位各極其趣,而地理之能事畢矣。”,清代堪輿大家姚廷鑾認為“巒頭為體,理氣為用。蓋巒頭猶人肢,五官具而成厥形,理氣如有耳目,則有聰明之德。故巒頭理氣缺一不可。”。用山水形勢之地氣論定吉凶,不取諸家理氣者,以《雪心賦辨訛正解》的作者孟浩為代表,他認為“非巒頭之外又有理氣之說”,著有〈辯論卅篇〉針對八宅、九星、三合、卦例等理氣諸說加以駁斥。

楊筠松的真作,丁芮朴認為只有《撼龍經》與《疑龍經》。這兩本著作專言巒體、形勢,因此楊筠松或許是純粹的巒頭派。不過其傳人後來也吸納理氣之說,形成江西的三合派,奉楊筠松為祖師,既注重山、水之形勢(看巒頭),又用風水羅盤就方位定“氣”之吉凶(看理氣)。三合指的是該派用的理氣之法為“地支三合”,這是把五行和地支搭配,形成金木水火四局的生、旺、墓三合。另有張九儀,其理氣雖屬三合家,於水法用賴布衣《催官篇》的天星水法,砂法運用亦與宗楊之三合家不同,後人稱為三合天星派。清代時,蔣大鴻、沈竹礽、張心言等 ,建立起新的理氣流派,稱為玄空風水或三元派。三元派之名來自該派的三元九運之說,玄空一詞來自《天玉經》、《青囊奧語》的玄空卦。玄空風水主要分為玄空飛星派、玄空大卦派,前者是按九宮飛星圖排列九星定吉凶,後者是依照卦氣、卦運論斷吉凶。另有乾坤國寶(龍門八局)派,民國初年時楊藏華在台灣傳出《三元地理乾坤國寶》,看先後天的八卦方位論斷吉凶,其“推靈氣算地運秘訣”,用三元九運之說。三合派、天星派、三元派/玄空風水、乾坤國寶派為現今風水術的主要派別。

另外還有用石敢當、八卦鏡等石、鏡鎮宅,用物品布置出八卦陣,用符籙避邪化煞,或懸掛“天官賜福”吉祥圖等各種祭祀和符籙之法,這些皆是風水師化煞催吉的手段,依附於各流派之中。

© 版权声明
THE END
收集和傳承冷門傳統文化學科資料不容易,如果大家喜歡就請多多支持。
点赞11
評論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