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風水學的“風水寶地”模式

傳統風水學的“風水寶地”模式是一種理想的背山面水、左右圍護的格局。具體組成如下:

 

  1. 太祖山:山勢挺拔雄偉,是基址堂局背後的群山之首,附近群山有如護從簇擁。
  2. 少祖山:龍脈從太祖分支後,再起星峰便是少祖山,基址隨龍水源頭之山。它是界於太祖山和父母山之間的較有特色的山峰。
  3. 父母山:又稱主山、坐山、樂山、來龍山,是龍脈盡頭的山,一般說來,父母山下,便是結穴的“龍穴”所在。
  4. 龍穴:父母山下結穴之處,被認為是千裏來龍止息之處,龍脈生氣凝聚之點,是選址的最佳點。
  5. 明堂:龍穴之前的空曠之地。明堂有內外之分,緊靠穴前的平地是內明堂,不宜太寬闊,可“藏風聚氣”;離穴較遠的稱外明堂,要寬闊而忌狹窄,以為長久發展之計。
  6. 抱水:穴前池塘或河流,呈半月狀或環抱狀。抱水的作用,是使基址之地生氣凝聚而不散泄,故好的基址前必有水抱,如九曲水、玉帶水等。
  7. 青龍山:基址之左的岡阜山丘,亦稱左輔、左翼、左肩等。
  8. 白虎山:基址之右的岡阜山丘,亦稱右弼、右翼、右肩等。青龍和白虎山左右圍護,起著藏風聚氣之作用,成“虎踞龍盤”之勢。
  9. 護山:青龍白虎山以外的層層岡阜山丘。護山、青龍和白虎這些低小的山丘,又通稱砂山。
  10. 水口山:水流離明堂而去處的左右兩山,隔水成對峙狀,一般成對的稱為獅山、象山或龜山、蛇山,如漢水與長江合流處、今武漢長江大橋兩端的龜山和蛇山,形成了“龜蛇鎖大江”的格局。
  11. 案山:基址之前隔水的近山,往往是低矮的小岡阜,如幾案一般,故稱。
  12. 朝山:基址或父母山遙對的遠山,往往是基址前瞻視線的收束點和對景。
  13. 龍脈:連接太祖山、少祖山及父母山的脈絡之山。

 

這種模式是一種理想的格局,能夠使住宅或墓地獲得最佳的風水效果。

 

© 版权声明
THE END
收集和傳承冷門傳統文化學科資料不容易,如果大家喜歡就請多多支持。
評論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